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高一(6)班的徐畅。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问候成为一种习惯》。
1973年11月21日,埃及和以色列庆祝两国和平当天,澳大利亚的姆可马克和米切尔自费印刷了大量问候的宣传材料,寄给了世界各国首脑和诸多知名人士,藉此向他们阐述设立世界问候信的重要意义。就这样,11月21日成为了世界问候日。
那么,问候是什么呢?问候是见面时的开场白和结束语。它可以是郑重的,就像是去西藏藏族友人家中做客,他们会献上象征友好的哈达来表示问候;它亦可以是随意的,就像现在,见到熟人,一声“你好”,就完成了一次问候。
问候是一种传递美德的方式。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一名工人进入冷库检查却不幸被困在其中,挣扎了几个小时后,一个保安打开库门,救了他。有人问保安为何想起打开这扇门,保安回答,这是因为那名工人是唯一每天向他道早并道别的人。一家企业,几百号工人,惟有一位工人向保安打招呼,每天都坚持向他问候。这声招呼,在来来往往的工人里传递了尊重,传递了平等,传递了爱心,体现了这名工人问候的习惯。
现在,放眼校园,仍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这种习惯。心情不错时,见到老师和要好的同学,会笑意盈盈地打招呼;而当他们心情不是很好时,哪怕是遇到了班主任,都选择低着头走过,视若无睹。这不但没体现出所谓的“个性”和“洒脱”,反倒是凸显了他们的素质不高,不懂得尊重别人。
我想,没有人会愿意背负诸如上述的评价。对此,我发出如下倡议:
一、 进入或离开一个私人场所时,一定不要忘记打招呼。进入时,我们可以说“你好”或“打扰了”;离开时,我们可以说“再见”或“谢谢你”。
二、 时常面带微笑。微笑是一种无声的问候。无论是谁,也无关于心情好坏,见到了对方的微笑,都会以他们认为等价的方式回应对方。这就免去了出声问候有可能遇到的尴尬。
最后,祝愿我们都能形成问候别人的习惯,从微笑开始,从简单的细节开始。
2015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