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页 > 德育之窗 > 国旗下讲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发布时间:2016-11-29 11:01:57.623 | 发布者: |查看:5334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特别注重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探索性。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其至理名言是《论语·述而》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中,“愤”的意思是“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悱”的意思是“想说而说不出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了解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表达意见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概意思是如果教给学生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它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这就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启发探索的教学方法,就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系统论的方法去学习知识、认识事物、解决问题,从而对一类知识体系触类旁通,对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那么,孔子是怎样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呢?《论语》里边记载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
孔子的学生陈亢与孔子的儿子孔鲤有这样一段对话。陈亢问孔鲤说:“你在老师那儿听到特别的教导吗?” 孔鲤说:“没有。有一次他独自站着,我快步走过前庭。他说:‘学诗了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善于讲话。’我就回去学诗。又有一天,他一个人站着,我快步走过前庭。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不能在世上立身。’我就回去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次教导。”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有三个收获:听说了学诗的意义,听说了学礼的意义,又听说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我们从这段对话中至少可以解读出如下几点信息:一是孔门弟子十分好学,惟恐老师“教一路留一路”,学不到精要的东西;二是怕老师偏爱自己的儿子,把绝招悄悄传给儿子而不传给别人;三是孔子授课的形式,除了集中弟子上大课或几个弟子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那样集体讨论外,还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贯穿到平时的接触交谈当中;四是反映了陈亢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思维富有广阔性,善于联想迁移,能“问一得三”,举一反三,是“启而能发”的人。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深远的意义。老师们应该学习和领会这种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启发诱导,培养善于学习的人而不是被动学习的人。同学们应该在学习时主动思考,并且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我今天的国旗下讲话完毕,谢谢!

王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