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页 > 综合栏目 > 一中新闻

昌平一中“1+3”项目班师生走进中国工程院

----感受院士风采,见证中国工程科技奇迹

发布时间:2018-10-12 17:35:25.207 | 发布者: 邵辽江 |查看:3265

他们是构筑成中国科技界的脊梁

为中国科学技术不断突破

他们有一物能狂便少年的情怀

人要有所专而又多能

精于一而又博学

昌平一中“1+3”项目班师生走进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是中国科学技术界走在最前沿的一批人,为促进中国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院士们勇攀科学珠峰的精神令人们赞叹,但现实生活中院士们的科研成果、科研人生、科研精神却鲜为人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以“中国梦·科技情------青少年走进工程院”为主题,面向北京市青少年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
2018.9.14,昌平一中“1+3”项目班学生百余人,在科技教师邵辽江、初三(5)班主任张震、初三(6)班主任曾勇、高一(9)班主任高莉扬的带领下,到中国工程院参观了----中国工程成就展、节能楼、院士展馆和院士书画厅,聆听了一堂生动的“科学励志课”。  
同学们先观看了中国工程记录专题片《天命》,片中我国多项伟大科技工程创造激励人心,他们被科技工作者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
随后大家参观了高大恢弘的中国工程院节能科技楼,其精巧独特的节能构造令人叹服;看中国工程科技成就展:杂交水稻、三峡工程、特高压输电、“和谐号”动车组、玉兔号月球车、“辽宁号”航母、两弹一星等高精尖工程技术已跨步世界前列。 

了不起的杂交水稻

 

宏伟的三峡工程

精巧独特的节能科技楼

在这里师生们领悟了“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近人间天堂的真正含义,因为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突破了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经40余年历千难万险修成。它打破了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地理魔咒。
院士展馆中我们近距离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大家风范,更令人惊叹流连的是,院士书画展厅墙上挂满了诸多院士的国画、油画、水彩画、钢笔画、铅笔画、书法、摄影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所拥有的深厚的艺术底蕴和人文情怀,懂得了当今社会成为博学多艺的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接着曾恒一院士做了《中国是海洋大国----建设海洋强国重任在你们肩上》的精彩科普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海洋资源概况、中国海洋石油发展历程、影响人生轨迹参数。介绍了我国当代海洋科技成果背后的探索故事,通过真切的讲述以及张张科技图片,诸多院士的科研成果、科研人生、科研精神令人心潮澎湃。
 
 

科学院士的艺术底蕴

曾恒一院士

聆听记录

    曾院士介绍说,地球表面积的71%是海洋,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与极大的潜力,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一部分,世界沿海国家都把海洋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不仅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历史上也曾经是航海大国与造船大国,创造过灿烂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人类最早、规模最大的远航文明壮举,如今建设海洋强国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建设海洋强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学们应该学会认识海洋,热爱海洋,树立开发海洋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就落在你们肩上。影响人生理想成功的参数有三个:理想是成功的动力,勤奋是成功的基础,机遇是成功的大门。

    讲座中曾院士以1912年英国“泰坦尼克号”豪轮沉没、1979年中国“渤海2号”钻井船沉没、2010年英国钻井平台爆炸漏油这三个世界上惨痛的海上事故为例,告诫同学们无论学习还是做事,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严谨治学至关重要。

    科普报告的最后是提问环节,三个班学生积极踊跃,从具体的科学问题到中国海洋的科研大环境都有涉及,曾院士认真耐心地与其中8名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我校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热切关注我国海洋工程科技发展的态度,得到了曾院士的热情鼓励与极大肯定。

学生向曾院士踊跃发问 

 

学生和曾院士互动

曾恒一院士与昌平一中1+3项目班合影

最后曾恒一院士代表工程院向我校赠送了书籍《院士讲科学,成就孩子科学素养》(全三册),该套书是国家科技部“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介绍了19位中国工程院士的科学故事、19个前沿科技热点和1800分钟精彩视频。我校教师代表邵老师向曾院士回赠了昌平一中“小戏迷京剧社”社扇和印有一中LOGOD 的精美镇尺。
此次参观中国工程院,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中国工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动于院士们在漫漫科研路上的执着追求,相信这次活动一定会对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那种要为祖国强大、为中国工程再创世界辉煌努力学习之豪情,已然潜滋暗长……沉浸于科学知识中的孩子,理性思维和精神视野都会更加开阔。衷心希望我们的学生,能从院士的亲身讲述中,发现科学的无穷魅力,激发科学探索兴趣,点亮自己的科学梦想。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
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
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是的,那是来自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气息
那是中国四大发明的殷殷召唤
让科学的智慧薪火相传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肩上的科学使命
不断创新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相关链接:
院士(Academician),源于Academy,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难而牺牲的英雄。现在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授予在此方面做出重大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的科学家,一般为终身荣誉。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华罗庚、郭沫若,李四光,茅以升、袁隆平、林俊德等都获得院士称号。
曾恒一,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石油工程专家。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开拓者之一,1989年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40多年来为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工程、重大工程装备设计及深水技术的突破做出了贡献。主持设计我国第一艘新型单点系泊浮式生产储油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评为造船工业百年史上十大名船之一。他主持了我国第一艘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前期研究与概念设计,2015.1.9海洋石油981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授奖。
撰稿:邵辽江
摄影:邵辽江
审核:周有祥